经验交流

露天爆破产生飞石的原因及防范

发表时间:2014-2-26 来源:齐安爆破 作者:把树姜 (共人浏览) 【字体:
爆破具有一定的危害性,主要表现为:爆破地震、爆破飞石、爆破粉尘、爆破冲击波、有毒有害气体等等。在露天爆破工程中,爆破振动和爆破飞石的危害对人员、设备、民房等其它设施影响最大,安全事故发生频率最高,因此,在露天爆破工程中必须严格控制爆破振动和爆破飞石的飞散距离、范围,将危害降到最低。为此,本人在此浅谈一下露天爆破产生飞石的原因及防范措施。
注:本文所指飞石为爆破时脱离主爆堆而飞得较远的碎石。
1、爆破飞石产生的原因
1.1过量装药
爆破设计施工前,未了解爆区的地质情况、岩石性质、可爆性等,从而使炸药单耗过高,造成过量装药。炸药爆炸时产生大量多余的爆生气体,使部分岩块获得较大的动能飞向远方,产生爆破飞石。
1.2被爆岩体结构不均匀
被爆破的岩石结构不均匀,有软弱面和地质构造面时,炸药爆炸所产生的能量作用于这些软弱面和地质构造面上,产生爆破飞石。
1.3爆破设计参数选取不当或施工误差
爆破参数(孔距、排距、最小抵抗线、炸药单耗)选取不合理,最小抵抗线由于设计或施工的误差导致实际值变小或方向改变。前排最小抵抗线过大,而后排过小,爆破时造成前排孔岩石推不出去,造成后排孔夹制作用变大,发生后排炮孔冲炮;第一排炮孔的临空面往往凹凸不平,且存在节理、裂隙等薄弱部位,在设计、钻孔、装药时如若不注意这些问题,则极易产生距离较远的爆破飞石。
    1.4爆破前没有认真验收炮孔
在爆破前没有对炮孔深度、倾角、最小抵抗线、孔距和排距进行认真测量,未根据实际的孔网参数调整装药量,以致使个别炮孔装药量过大,产生飞石。
1.5填塞过短或填塞质量不好
良好、合理的填塞能有效的保证爆破效果和控制爆破飞石的飞散距离和范围。当填塞长度小于最小抵抗线或者填塞的质量不好时(如:填塞不密实,有杂草、石块等异物在填塞时跟随填塞物一起被填到炮孔中卡在炮孔里面,从而造成炮孔填塞不连续或变短),填塞物的作用不足以使炸药爆炸时产生的能量完全作用于岩体上,从而使填塞物被抛出,产生飞石。
1.6盲炮处理
爆破产生盲炮后,其原来的自由面、方向和结构发生改变,造成爆破岩体不均匀形成软弱面,重新引爆后炸药爆炸产生的能量作用于软弱面或最小抵抗线比较小的部位产生飞石,且飞散距离较远,范围较广。
2、爆破飞石的控制与防范措施
2.1了解、掌握爆破岩体的地质情况
爆破设计施工前,详尽了解爆破岩体的地质情况、岩性(如岩体内有无软弱夹层、断层、裂隙、空洞和破碎带以及岩石的可爆性等)和爆破区域周边需要保护的对象,然后精心设计和施工。
2.2精心设计,优化爆破参数
在掌握爆区岩体情况的基础上,根据爆破目的要求,进行爆破方案设计,优化爆破参数,认真选取第一排炮孔的最小抵抗线大小和方向;炮孔最小抵抗线、孔距、排距、超深和填塞长度的选取既要有理论依据,又要有实际经验数据;爆破施工前对各爆破参数进行认真校核,如若与设计相差较大,应采取补救措施或调整装药量。
2.3按爆破设计要求认真布孔和钻孔
根据爆破设计,合理布置炮孔的穿孔方向,炮孔应与节理面、层里面垂直或斜交,不应平行于节理面和层里面。钻孔要符合要求,对钻好的炮孔要进行测量验收(深孔验收的标准是:孔深为±0.5m,间距为±0.3m,方位角和倾角为±1°30',发现不合格时应酌情采取补孔、补钻、清孔、填塞孔等处理措施。不够深的孔要补钻到设计深度,超过设计深度的炮孔要回填至设计深度),准确测出第一排炮孔的底盘抵抗线、最小抵抗线和孔间距,做到被爆岩体体积计算准确和装药量适当。第一排炮孔的临空面往往凹凸不平,若有局部抵抗线很小,极易在抵抗线较小的部位形成距离较远的爆破飞石。因此,在布置第一排炮孔孔位时,应准确测量最小抵抗线的值。装药时应避开薄弱部位,采用分段装药结构。
2.4保证填塞长度和填塞质量
保证填塞长度,且要注意填塞质量,选用摩擦系数大、密度大的材料做为填塞物,填塞要密实、连续,堵塞物中避免夹杂石块(直径>30mm)、杂草等异物。
2.5选用合适的装药结构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集中装药、分段装药、耦合装药和不耦合装药等装药结构。
2.6精心设计,细心施工,避免产生盲炮
发生盲炮后应认真观察爆堆,确定盲炮数目、炮眼方向、装药数量和起药包的位置,经检查确认起爆网路完好,最小抵抗线的大小、方向和结构未发生改变,可重新起爆。如若抵抗大小、方向和结构发生改变应用碎渣或其它材料进行覆盖、扩大警戒范围或打平行孔装药爆破,平行孔距盲炮孔口不得小于0.3m。
综上所述,只要详尽了解爆破岩体的情况,根据岩体的地质构造和岩性进行精心设计和施工,并根据爆破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和安全防护,严格遵守《爆破安全规程》的相关操作规定,可以控制露天爆破飞石的产生,避免爆破飞石造成人员伤亡和对设备、民房等其它设施的危害。